规章制度
     
    资源环境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
    2016-07-08 08:18  

    第一章 总则

    开放实验室的主要功能作用,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室资源,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毕业论文(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对外合作与服务提供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和条件。

    第一条为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验室开放工作应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第二章 开放内容与要求

    第三条开放实验教学的内涵指空间、时间、管理的开放和部分实验内容的开放,包括实验模块中包含的基本实验和自选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中包含的基本要求和提高选做部分。

    第四条开放实验的内容应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包括:课内选修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课外研究性学习、发明、制作、论文等科技活动实验。提倡学生自拟实验课题,鼓励学生把实验探索、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条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实验室开放。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合理制定开放实验室方案及实施细则,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顺利开展实验和研究,并且保证实验室有序、有效运行。

    第六条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前提下,应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资源,向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外单位相关人员开放,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效能。

    1、 向全院教师、本科生开放,为他们提供科研工作所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

    2、 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实验室各种资源为对教职工及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

    3、 为学生举办的各种形式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培训条件及活动场所。

    第七条开放实验的时间要满足师生实验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让实验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一般可采用全天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定期开放等。

    第三章 管理

    第八条组织管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由各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负责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总结报告,负责开放实验项目的审查做好实验室运行、开放记录及项目记录,包括开放范围、时间、内容、管理手段,对学生的覆盖面及效果分析等。

    第九条开放实验项目管理。开放实验题目必须由实验室审批后备案。开放实验题目可由实验室提供,供学生选择,也可学生自行设计,经实验室组织相关人员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开放实验项目的实验记录要由实验室存档。

    1、 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实验结果。实验室应及时做好开放实验教学的总结与交流工作,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报告能力。

    2、 每学期结束前一周,各实验室应将本学期内实验室开放情况及效果总结报告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备案。

    第十条开放实验人员管理。进入开放实验室后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活动。对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并拒不接受管理的开放人员,实验室有权停止其实验项目的实施。

    1、 实验室应根据参加开放实验学生人数和实验内容等情况,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倡高年级学生和在读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协助实验指导,以解决实验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

    2、 实验室开放时,应有指导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值班,负责做好教学秩序、器材供应、实验室安全等管理工作,并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

    3、 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应阅读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准备好实验实施方案、步骤等有关实验准备工作,完成实验项目的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等工作。

    第十一条使用开放实验室的程序

    1、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创造条件实现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虚拟实验等辅助实验教学和智能化管理,拓展实验室开放空间。

    2、 开放实验题目由各实验室主管人员负责审查并安排进入实验室的具体时间。进实验室后先由实验室主管人员对开放人员进行所需设备的使用培训和实验室管理、安全教育,方可进行。

    第十二条开放实验室应做好教学文件的存档工作,例如规章制度、实验室运行记录、经费投入统计、学生立项证明、实验报告、发表的论文、获奖证书、科技创新作品以及具有特色的实验设计方案等。组织编写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完成的论文汇编、科研项目汇编、参加各类大赛的获奖汇编等。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负责解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