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资源环境学院举办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助力科研创新与学科交叉
    2025-04-01 许念  资源环境学院 审核人:徐成华   (点击: )

    2025年3月31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春季学期第四次学术交流活动在航空港校区2201教室圆满举行。活动由2023级研究生李超主持,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印红玲、徐维新、张雪乔、邹长武、夏志业、陈雯婧、许念等教师代表全程参与指导。现场学术思辨氛围浓厚,师生围绕环境科学、能源开发与生态安全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充分展现了学院“以研促学、交叉融合”的学术特色。

    赵雯欣《成渝经济圈高精度部门甲烷排放反演研究》

    赵雯欣聚焦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监测难题,创新性地将贝叶斯线性回归模型引入甲烷排放核算。研究通过融合多源观测数据,实现了成渝地区部门级排放源的高时空分辨率反演(精度达±5%),为区域碳减排政策制定提供了量化依据。汇报中,她通过案例对比传统方法与新模型的差异,现场师生就模型参数敏感性展开了深入探讨。

    徐龙平《川东北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及资源开发潜力》

    徐龙平基于10年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系统解析了川东北地区太阳辐射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该区域年均辐射量达4200 MJ/m²,但受地形与季风影响,季节波动幅度超30%。研究团队提出的“分级开发建议”为光伏电站选址与电网调峰提供了科学支撑,引发与会者对新能源布局的热烈讨论。

    柳艳虹《四川省滑坡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柳艳虹针对西南地质灾害频发问题,构建了融合降雨强度、土壤含水率与坡度因子的动态预警模型。通过2022-2024年历史灾情验证,模型预警准确率提升至87%,误报率降低12%。汇报中,她演示了实时预警系统原型,教师就模型在极端天气下的泛化能力提出优化建议。

    刘洪宾《鲜枯混合光谱的牧草枯黄期遥感识别方法》

    刘洪宾突破传统植被指数局限,通过高光谱特征解耦技术,成功实现了牧草枯黄期的精准识别(分类精度92%)。研究提出的“动态阈值算法”可实时监测草原生态退化,为高寒牧区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案。现场师生围绕光谱数据降维方法进行了技术细节探讨。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专题报告、互动问答与自由研讨等形式,有效促进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3S集成与气象应用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会教师从理论严谨性、技术落地性等角度给予针对性指导,学生积极分享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经验。资环学院将持续搭建此类学术平台,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安全贡献智慧力量。



    关闭窗口